这个世界大概不会变好

电影学中经常会说一句话,叫,“你是否看到一只鸡?”

有一个著名的导演拍了10分钟电影短片,这个短片全是关于城市风光、高楼大厦、酒吧、饮食男女。然后把这部作品给非洲那些身上还裹着草席的土著去观看。他很想知道那些人看了这片子后是怎样的反应。

当土著人看完后,每个人都在兴高采烈的讨论着一只鸡,而导演很惊讶,因为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电影存在一只鸡,于是他回去,一帧一帧地去看自己拍的短片,终于在一个角落发现那只鸡在10分钟的电影出现了大约0.4秒的时间,但是土著人却注意到了,因为那是他们最熟悉的事物,但导演拍的所有高楼大厦,对于他们而言,什么都不是。

一个人在阅读、观看一部作品的时候,我们看到的永远都只是自己眼中的那只鸡,那只鸡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文化背景、知识结构、全部的人生经历。

日常生活所有不同的人都有可能发生争论,但是争论的结果根本不重要,两个人在认知上存在巨大差异,那个认知的差异,才是导致争论的原因,这才是重要的。

每个人都可能发生争论,我觉得可能人类身上最与众不同的是理性啊。正是因为存在着理性这部分,人类才有在时间的长河中书写出属于人文的历史,而不是单纯的自然演进过程。

只可惜,这个世界的环境,也许普通人连理性的资格都没有。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的下一句正是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,一边的人会因为你提供了全新的女性和亚裔视角,出色的电影掌控能力而给你献上最高荣誉,另一边的人就会因为你的出身,你的国籍,你的某些话语,就让你和你电影的名字彻底消失。

去年奉俊昊横扫奥斯卡之后,韩国总统文在寅祝贺的话语言犹在耳,"为了让我国电影人尽情发挥想象力,没有担忧地制作电影,政府也会一起努力。"你看,行也许挺近的两群人,习也会差得如此之远。

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,我们把电影看作是我们和世界融为一体的重要手段,我们渴望能够在电影里看到其他地方的人是怎么样生活的,是怎么样爱与悲喜的,但现在世界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,电影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。

我以前看不懂《英国病人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,一段惊世骇俗的婚外情?一次在战争中的邂逅?还是战争带来的伤痛无法抚平创伤?一九四五年,世界千疮百孔,在一片废墟中,每个人都期待着将会出现什么。

现在我想我看懂了,《英国病人》给了我们一个答案,一个装满隐私的世界,那里的人们很快便做了一个选择,不去在乎其他人来自哪里,就像凯瑟琳说的那样:“我只愿生长在没有边境的世界”。一个湮灭的时代,也可以是觉醒的时刻。

前不久美国的一家做信息可视化的网站Pudding推出了可以看到一个全球各地收听量最高的歌曲的网页,在这个网页中,你能够找到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们听得最多的歌,却也会发现一大片信息的空白。那一刻你会觉得,世界与世界并不相通。

这个网页的名字起得很好,叫music-bubble而我们不正是生活在这么一个完美的"bubble之中。电影也好.音乐也罢,我们生活在一个仿佛巨大气泡的世界里,与外界隔绝。

We live in a twillight world, and there are no friends at dusk.